
個把個月來,
我看了幾部很中東風情的電影,
《1002夜》(法國導演導的很魔幻壯麗的
構圖奇美的探究霸權殖民兩面辯証的阿拉伯寓言)、
《茉莉人生》(一部緊偎國族依戀的小女孩自我成長路程的自傳式電影)、
《莫利與莎莎》(看完之後遙不可及的以色列也瞬時親近了許多),
部部都洋溢著詩意美意與寫意,
而且哲理闡思頗令人玩味。
不得不對這些異域他鄉的電影結晶漾起自省的漣漪感到敬佩,
甚而喟然台灣電影工業的原地踏步,
不免遺憾。
依照以色列的徵兵規定,
全民不分男女滿18歲後都須服滿兩年的義務役,
保家衛國。
男的就在前線衝鋒陷陣,
而女性則是輔助勤務,
盤查非我國族之放炸彈的一定都是這些人(歧異!)
的阿拉伯或巴基斯坦“嫌疑犯”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同宣稱耶路撒冷為其首都
可想而見文化相似係數極高的兩國
卻在政治上衝突不斷導致民族仇恨相衍而生)。
性情迥異的莎莎和莫莉正值花樣青春年華,
從入伍一開始兩人就互看不順眼。
脾氣跋扈的莎莎不滿體系制度之僵化,
對於軍權的強壓有種莫名的奇幻荒怪的反社會行為顯露:
她和男友的親密遊戲即是在超市中各自揣想對方所需之生活用品
預謀行竊
返家後就將偷來之物當成禮物互送互驚喜(?);
而你我在國小國中高中甚或大學總會遇到的那類
對考試成績患得患失非傲視群體不可的
看到老師必恭必敬順便蛙啦哇啦報告一下
哪位人渣同學英文測驗時翻看課本所以才有90分之云云的
如果你膽敢欺負羞辱她
這人定會抖著聲說:「我要跟老師講!」的
長相秀麗尚也算乖巧但就是人緣不好的哀傷個體
實則為莫莉的人格脈絡,
一個乖乖牌。

我看了幾部很中東風情的電影,
《1002夜》(法國導演導的很魔幻壯麗的
構圖奇美的探究霸權殖民兩面辯証的阿拉伯寓言)、
《茉莉人生》(一部緊偎國族依戀的小女孩自我成長路程的自傳式電影)、
《莫利與莎莎》(看完之後遙不可及的以色列也瞬時親近了許多),
部部都洋溢著詩意美意與寫意,
而且哲理闡思頗令人玩味。
不得不對這些異域他鄉的電影結晶漾起自省的漣漪感到敬佩,
甚而喟然台灣電影工業的原地踏步,
不免遺憾。
依照以色列的徵兵規定,
全民不分男女滿18歲後都須服滿兩年的義務役,
保家衛國。
男的就在前線衝鋒陷陣,
而女性則是輔助勤務,
盤查非我國族之放炸彈的一定都是這些人(歧異!)
的阿拉伯或巴基斯坦“嫌疑犯”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同宣稱耶路撒冷為其首都
可想而見文化相似係數極高的兩國
卻在政治上衝突不斷導致民族仇恨相衍而生)。
性情迥異的莎莎和莫莉正值花樣青春年華,
從入伍一開始兩人就互看不順眼。
脾氣跋扈的莎莎不滿體系制度之僵化,
對於軍權的強壓有種莫名的奇幻荒怪的反社會行為顯露:
她和男友的親密遊戲即是在超市中各自揣想對方所需之生活用品
預謀行竊
返家後就將偷來之物當成禮物互送互驚喜(?);
而你我在國小國中高中甚或大學總會遇到的那類
對考試成績患得患失非傲視群體不可的
看到老師必恭必敬順便蛙啦哇啦報告一下
哪位人渣同學英文測驗時翻看課本所以才有90分之云云的
如果你膽敢欺負羞辱她
這人定會抖著聲說:「我要跟老師講!」的
長相秀麗尚也算乖巧但就是人緣不好的哀傷個體
實則為莫莉的人格脈絡,
一個乖乖牌。

雖然軍旅生活苦悶壓抑,
但是這兩名個性極端天差地遠的18姑娘,
褪去白日的一身戎裝後,
仍然無邪天真地渴望愛渴望華美髮型渴望俏皮絨帽
渴望友情的陪伴。
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就在這裡,
既親密又疏離的述說著軍裝下的那些個軀體
不時表現出的外冷內熱和冷酷下的溫情。
早期台灣也嘗流行過此類軍教片,
齟齬不合直至袍澤情深
總能讓許多當過兵的男人體悟到革命情感的果真如此。
但是此片捨棄男性視角的陽剛氣息,
展而柔性道出女軍人/妙齡女子身分變換下的鄉愿。
國族衝突下的政治暴力確實殘酷
(情勢始終緊張家園依舊殘破戰爭持續無情),
但是莫莉與莎莎卻在這歪斜毀壞、畸零不全的烽火連天的城市中,
用她們青春的惡戲演繹出一段緩緩釋放安愜亮光的記憶片刻。

或許,
過了很長的一段時日之後,
在一個劫後餘生的安靜清晨,
莫莉再度遇到了莎莎,
突地感到那麼點久違了而乍乍變的生澀的悵然若失的感慨,
心理想的除了過往的滑稽的乖異的那段軍旅時光外,
也納闷著:
我和莎莎這樣不同調的兩個人都可以磨合承平
浸沐在這城裡彷彿停頓漂浮的慵懶光影中召喚記憶,
啊你們以阿政府領導人是搞什麼啊?
只知道憋悶不滿情緒然後爆發
然後射出砲彈然後死傷慘重然後若無其事.....
唉.....
而莎莎呢?
是淚流滿面?
還是嗒然無言?

但是這兩名個性極端天差地遠的18姑娘,
褪去白日的一身戎裝後,
仍然無邪天真地渴望愛渴望華美髮型渴望俏皮絨帽
渴望友情的陪伴。
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就在這裡,
既親密又疏離的述說著軍裝下的那些個軀體
不時表現出的外冷內熱和冷酷下的溫情。
早期台灣也嘗流行過此類軍教片,
齟齬不合直至袍澤情深
總能讓許多當過兵的男人體悟到革命情感的果真如此。
但是此片捨棄男性視角的陽剛氣息,
展而柔性道出女軍人/妙齡女子身分變換下的鄉愿。
國族衝突下的政治暴力確實殘酷
(情勢始終緊張家園依舊殘破戰爭持續無情),
但是莫莉與莎莎卻在這歪斜毀壞、畸零不全的烽火連天的城市中,
用她們青春的惡戲演繹出一段緩緩釋放安愜亮光的記憶片刻。

或許,
過了很長的一段時日之後,
在一個劫後餘生的安靜清晨,
莫莉再度遇到了莎莎,
突地感到那麼點久違了而乍乍變的生澀的悵然若失的感慨,
心理想的除了過往的滑稽的乖異的那段軍旅時光外,
也納闷著:
我和莎莎這樣不同調的兩個人都可以磨合承平
浸沐在這城裡彷彿停頓漂浮的慵懶光影中召喚記憶,
啊你們以阿政府領導人是搞什麼啊?
只知道憋悶不滿情緒然後爆發
然後射出砲彈然後死傷慘重然後若無其事.....
唉.....
而莎莎呢?
是淚流滿面?
還是嗒然無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