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鶯,很陌生又確實經歷過我時至今前半段年代的一個名字。我所熟知的就那麼幾首單曲,「回心轉意」、「花言巧語」、「我們啊我們」,但對於她的背景故事,一概不知。印象中她的歌總是歌頌都會女性堅毅的坦然,帶點瘋顛,而又細膩。那情感就如同她的名字“鶯鶯”,疊字聲韻所特有的纏綿糾結般,濃稠到令人身陷其中,黯然神傷。而這首「只有分離」更是歇斯底里的極至代表作,情緒從一開始的理性表述,忽忽轉而降魔起乩樣的狂亂失控,縱使偏激了點,但那聲聲泣血的不捨,卻也令人同情。
而原本是想抓留住過往時代的一點影像留戀,所以上U2搜尋MV,卻意外翻找出KUSO搞笑版的「只有分離」。片中的中性人表現精湛,把歌曲歇斯底里的瘋魔境界拿捏得當,配上準確的對嘴,信手拈來的蓮蓬頭、吹風機、絲襪套頭...,很北藍,不過也很佩服導演的創意,把這首歌搭上極具衝突的表現手法,激迸出別具時代氛圍的後現代風格,矛盾中乍見新意,煞是有趣
另外,送上蔡琴甫推出的新輯中翻唱的版本,風韻獨具,又是全然不同的演繹方式了,就看你是喜歡癲狂迷離還是典雅柔情,天平兩端。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凸)王子。

全球金融動盪,民眾消費指數持續下降,購買意願薄弱,錢,真的都花在刀口上。市場低迷,大環境宛若死水,無有流動,商家個個無奈苦挨,望人興嘆,但顧客不掏錢就真的不掏錢,景氣寒冬確實來臨了。
因為在品東西賣家具,所以更能深刻感受到市場的萎靡。過往平均每天都有10萬上下的業績,但今年下半年以降,約莫3、4萬元徘徊,偶一破10萬就歡呼若狂,更慘的還有一天營業額才1萬多爾爾,入不敷出。但折扣下殺,優惠到底,客人依然不願就範,死守鈔票,不買就是不買,我們也無可奈何。
根據韋式辭典網路查閱總數,統計出來今年度最常被查詢的英文單字是「bailout」(紓困)。這個單字說明的是「從財務困境中拯救出來」,有其正面意涵,象徵著引領民眾從水深火熱的經濟淵藪,掙爬出去;當然,bailout對民眾的心理感受也算得是一負面詞彙。
經濟如此蕭條,有賺錢的機會就更該要好好把握,但我卻把送上門的機會拼命往外推,推,推。
事情是這樣的...那天,我匆匆從員休室忙裡偷閒後走進賣場,旋即看到BJ氣呼呼地從我身旁快步掠過,還丟下一句「前面有人要找你拍廣告拉!!」,就逆著我往走道最深處走去。我正一頭霧水,但還是抱著解謎的好奇走到帳台,看到其他人忙著結帳,前去幫忙,到也沒把BJ的話再放在心頭。
蟹蟹光臨後,吁口氣,正想聊個天話家常好打發還剩漫漫9小時的工作長日之際,一女聲在我背後揚起,「不好意思,可以打擾一下嗎?」,照理來說,這話句一從口中奔瀉出,表示客人該有求於我們,無論是退換貨、查問價格、探問哪裡有廁所、量尺寸....基本上,如是的口氣算是客氣了,好過那些大呼小叫掀屋頂,有錢深怕人不知的千錯萬錯都只會是銷售員的錯的好額人的氣韻。但接下來與她的談話馬上讓我對她的無禮心有餘悸,也當下了解到BJ何以如此憤懣不平。
「帥哥!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拍廣告?」
反正我對拋頭露面本就沒什麼期許了,正想推辭表明無有興趣,阿婷卻比我更有意地搶先迸出,「什麼樣的廣告啊!?」
這看似精明老練的40來歲阿姨此時朝我頭頂望去,直視我前額,恍若我的眼睛的正確位置是在額上(但願我是三眼神童...),「拍...禿頭廣告!!很輕鬆的,又有錢可拿,我是看你也長的不錯,可以約個時間給導演面試一下啊!現在景氣這麼差,賺點零用錢,何樂而不為?」
「那...是可以拿多少錢啊?」我想如果來個3、5萬,到也不失為貼補生活費的賺錢機會。
「你去約剛剛走掉的那個同事,你們兩個人來賺個5000多塊,一個人快3000,很好賺的啦!」
「.....」
您老師卡好咧!3000台幣就想把我頭部俯視照片放大在電視廣告上畫面左半邊是治療前,右半邊是PHOTOSHOP後製茂盛黑色劉海,兩相對照;或證言式廣告,現身說法,我用了此產品之後落髮狀況明顯改善,然後再裝個髮片暢談使用一年之後成效出奇之好,原本只是稀微的細毛發出,到現在你們看,多自然多濃密,呵呵,終於,我擺脫禿頭的陰影了....
暗!!!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小確幸《The vistor》。

我在很小的時候,學過鋼琴,不過,沒有持續多久,就放棄了。何故?因為當初在才藝班時,鋼琴教室是很狹促的一長方體空間,一對一教學,門上有格玻璃窗格可從外透視入內。我在教室內手指翻飛跳動,門外總會哇啦哇啦擠著幾個彼時班上調皮造亂的小男生,三五幼臉貼著玻璃窗格,擠眉弄眼,對著端坐彈琴的我,奚落譏笑,「哈哈!彈鋼琴,好像女生喔!哈哈哈哈....」。縱然指導老師(我也忘了是男老師還女老師,總之,溫柔的護衛令我感到暖心)會用眼神示意我不要和他們一般見識,接著會喝么小鬼頭們滾開,拉上玻璃窗的迷你窗簾,徹底地將我與外界紛擾阻絕,團圈住自尊大受損傷的年幼的我的心。然後引領著我,敲打琴鍵,透過指尖漫洩出的音符,療癒傷痛。但,我的眼淚卻撲簌簌地,一豆粒一豆粒地,滴落在我微顫又故作鎮定的指甲上,晶瑩發光....。

音樂撫慰人心的作用,無庸置疑。尤其是當你親身投入,潛進音樂汪洋,隨著音符沉浮,忘憂擺晃,隱身在自己打造出的城堡裏,一切的是非成敗,也都已不強求了。《幸福來訪時》就是這樣一部關於音樂力量的小品電影,只是導演的視角不願只侷限在音樂的撫創功能,更將觸角延伸至非法移民對抗司法體系的頑強堅毅,格局更加寬廣,野心愈見勃發。批判力道看似剛硬,但導演卻將影片節奏處理地輕盈曼妙,讓人看了心情緩步開朗,洋溢幸福。幽默逗趣的對白、演員們恰如其分的詮釋演出,配上「洞洞洞」律動感10足的非洲鼓聲,《幸福來訪時》交織出了一首令人心嚮往之的絕妙協奏曲。

音樂撫慰人心的作用,無庸置疑。尤其是當你親身投入,潛進音樂汪洋,隨著音符沉浮,忘憂擺晃,隱身在自己打造出的城堡裏,一切的是非成敗,也都已不強求了。《幸福來訪時》就是這樣一部關於音樂力量的小品電影,只是導演的視角不願只侷限在音樂的撫創功能,更將觸角延伸至非法移民對抗司法體系的頑強堅毅,格局更加寬廣,野心愈見勃發。批判力道看似剛硬,但導演卻將影片節奏處理地輕盈曼妙,讓人看了心情緩步開朗,洋溢幸福。幽默逗趣的對白、演員們恰如其分的詮釋演出,配上「洞洞洞」律動感10足的非洲鼓聲,《幸福來訪時》交織出了一首令人心嚮往之的絕妙協奏曲。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不堪的悲夢《12蓮花》、《世界屬於我們》。

歌舞片要好看,音樂是靈魂核心所在。動人耐聽的配樂,讓人在看完影片之後,還能不自覺地隨意哼上兩句,感念至深。另外,音樂竄出的時點也考驗著導演駕馭歌舞片格局的能力,合情入理,方能「轉弦撥軸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才有韻味,;反之,則荒腔走板,令人如坐針氈,只望不要再開口唱歌了,好好演戲就好。因此,成功的歌舞片該是用音樂牽動人心,挑燃情緒,堆疊劇情張力,造成觀影期待。而《12蓮花》、《世界屬於我們》,很可惜的,連基本功都沒打好,看完,不免大失所望。

新加坡電影風格一直都很對我的TONE調,國台語夾纏文法特異的新國英文,那突梯的腔口說詞,每每令我啞然失笑,配上演員們舞台劇形式的誇張臉容,風趣對白,形成了獨霸一方的表演風格,深具地方特色。《12蓮花》是衝著《881》的好口碑和孫燕姿友情客串觀音嬤的賣點才捧場的,但看完卻悵然若失不知所措。首先,它不那麼歡快繽紛,雖然服裝設計為了因應歌台走唱的劇本需求,還是很俗艷很浮誇,閃亮亮,但影片基調悲情過頭,完全削弱了歌舞電影的魅力。與其說《12蓮花》是陳子謙延續《881》的悲喜戲路,不如說是《艷光四射歌舞團》的天涯歌女漂洋過海到新加坡的命脈相承。《12蓮花》的故事鋪陳其實合格,音樂也總可以達到朗朗上口的預期效果,敗就敗在女主角蓮花夢碎苦情的坎坷人生,搧情有餘,但戲肉模糊,無法撼動觀者,只覺拖戲,如坐針氈。

《世界屬於我們》雖然表面上包裝成青春校園喜劇,YOUNG到不行,但骨子裏卻有著文藝知青的倨傲與狂放風情,藉著莎翁名劇“仲夏夜春夢”的舞台劇演出,引出少男懷春的費解迷惘。但是導演想把格局搞大的良善美意,卻不敵音樂性的薄弱,整部片頭重腳輕,讓人哈欠連連。音樂串場的時機總是很讓人嚇一跳,太過生硬,影片節奏一直處於卡卡的狀態,看了很乃幽。加上歌舞場面略顯空洞,整體畫面營造不夠震懾人心,情緒始終無法被挑起,淡薄如水,無有高潮。寄寓不具說服力,肉慾不夠橫陳,男角演技稚嫩就算了還不太帥氣,而音樂編排沉悶乏味,笑料又都是發搜老梗,缺少新意。總之,是齣,靈肉分離的“仲夏夜惡夢”。

經典歌舞電影太多了,早期的CULT始祖《洛基恐怖秀》;我心目中的第一名電影《搖滾芭比》;到去年掀起復古歌潮波瀾的《夢幻女郎》、《髮膠明星夢》等等,縱然風格走向不逕相同,但音樂/影片搭配的天衣無縫,協調合一,令觀者留下深刻影像,甚而搶購電影原聲帶。當熟悉的電影配樂一響起,我們就會隨著悠揚的樂音重拾觀影時的悸動,影像躍然心頭。經典之所以經典,必有其不凡的時代意義,及標新立異的操控手法,方能脫穎而出,留名青史。如何取樣並自成一格,實在是當今新銳導演們有待加強的電影課題。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妳最近好嗎?

千葉美加,我有印象以來的第一位女偶像
(男偶像則是何篤霖阿姨),
我也忘了是打哪聽到“快樂神仙”後,
就瘋狂地迷戀Mika了。
民國80年初那時候我才8、9歲,
還沒有能力獨身前去來來百貨參加Mika的小型歌友會,
竟會央求媽媽帶著傻瓜相機代為出席。
雖然照片洗出來很容易就察覺我媽是交差了事,
失焦、鬼影追追追就算了,還每張角度取鏡都一摸摸一樣樣。
我媽應該連一首完整的歌都沒聽完,
就早已連續按下36次快門,轉身離去。
我還記得當時家人問我長大要不要跟千葉美加結婚,
童言童語下,「要!等我長大了我要跟Mika結婚!」
「可是等你長大,她可能都變歐巴桑了,你還要跟她結婚嗎?」
實際上,千葉美加也不過大我10歲,1972年生,
說是歐巴桑還不至於啦!
是,大姐姐。
回憶起這一段10幾年前的往事,
我想,千葉美加應該(?)算是有紅過,
一首“別離選擇了我”人人朗朗上口,
「不似偶~~尋責了鼻離~~」;
廣告一支接一支,
「摸西摸西?你搜哪一派?
哇搭希哇,妞妞杏輪派!!」;
在那個年代,
Mika上綜藝節目,也頗具娛樂效果,
她那獨特的日本國語腔口,
突梯荒唐,笑料百出,
即便被軟棒敲頭,也不以為忤,
日本人的敬業精神可見一班。
可不知後來怎的?
消聲匿跡,徹底從台灣島國蒸發。
據說,她是因為日本老母病重,所以回國照護,
就此棄守台灣市場。
事實總是殘酷的,長江後浪推前浪。
或許很多人早淡忘了這號對台灣演藝圈曾經有過些微影像力的人物,
但,
千葉美加,
直到如今,
依然是我心中難有人可取代其先鋒地位的完美女神。

------------------------------------------------------------------
↑此影片回首眾多,有張雨生、千葉美加、金曲龍虎榜和未施打肉毒桿菌前的瓜哥。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自成一圓《時間殺人》。

應該是從《Donnie Darko》開始愛上時光旅行這主題的。時光旅行,自由來去,牽一髮而動全身,有著超現實的唯美詩意,令人嚮往不再存在於現在的時空,那將是一個怎樣的形貌。或許是不易闡述的哲思辨證,但卻讓時光旅行有了風韻迷人的幽微況味。

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時間線》無論是人物塑造、故事架構、立論基礎都清晰嚴謹,但一拍成電影,編導駕馭能力明顯不足,搞的整部電影結構鬆散、人物性格扁平、敘事混亂,白白糟蹋了小說的經典地位。而《Donnie Darko》更玄了,乍看的人(包括我在內)一定自亂陣腳,摸不清時間點的前後對應,最後一頭霧水,所以網路上才有許多人譏此片無敵難看,完全不知道在演沙小。這些都是大腦不經思考只知道囫圇吞棗的人的片面之詞,也是當今觀影世道之通病,瞎子摸象。其實,吃大餐時,不一定非得撐到喉嚨,只要7分飽就很爽快了。細細品嚐劇情所留下的環環相扣線索,穿梭過去未來,抽絲剝繭,也是饒富趣味的。

珠玉在前,《時間殺人》該如何衝破舊式框架,免得流於複製類型電影的窠臼,將是西班牙導演Nacho Vigalondo很艱困的課題。不過,Nacho Vigalondo做到了。首先,他在人物性格的刻鑿上,線條柔和而不剛硬死寂,也正因此讓影片多了不少詼諧逗趣的橋段,令人莞爾。例如男主角性好漁色又自私自利的自大形象,讓他在窺伺林間少艾時,起了色慾,進一步查探後卻摔了一跤,就此陷入萬劫不復的粉紅繃帶深淵;對照結尾的屋頂轉折戲碼,人類貪歡只為己利的嚴厲批判,導演處理的行雲流水,不落俗套,讓人在嚴肅的命題論述下有了輕鬆觀看的視角高度,發人省思。再者,時光旅行的套式邏輯,也不再那麼艱澀難解,《時間殺人》的前後時間點,只消稍稍動動腦,都可以看的透的。這部片擺明了,就是一部意圖討好觀眾的商業片。但絕不若那些金玉其外的科幻驚悚類型電影,老生常談。《時間殺人》還是有很多迷人的枝微末節可供馳掣想像,無怪乎是今年費城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了。

可以這麼說,《時間線》電影版是旁門左道,大可不必看;而《Donnie Darko》則是有意鑽研時光旅行或對哲學思辨白馬非馬有興趣的人可以觸碰的高階電影(對於看慣爆米花番茄醬電影的窩窩頭們,就省下一筆錢了);至於那些想看《Donnie Darko》卻怕暴露自己腦子愈發遲鈍的老化現象的人,《時間殺人》倒是挺不錯的入門選擇。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Such is Life!《我一直深愛著你》。

又到了每年朝聖取經的金馬影展盛會。今年我的5部片單中,打頭陣的是法國小說劇作家Phillippe Claudel首度執導的《我一直深愛著你》。當初會挑中此片,就一個原因,金馬網站上影片簡介的這幾個字眼,「...觀眾無不落淚....」。由於奔赴金馬這些年下來,對踩到地雷心有餘悸,加上經費、時間都有限,所以挑片時也盡量著重自己觀影能力所能負荷的,免得勞神又傷財。舉凡“觀眾票選最愛影片”、“年度賺人熱淚”、“看完最令人歡快不已”云云都是我的選片大方向,跟著指南走,照理都不會有太大的落差。總的來說,太艱澀太寓於哲理,或大師風采長鏡頭之類的深度影癡片,先隔絕於外。畢竟我的資質還太淺薄了,對於那些闡述生命感悟的鏡頭語言,我一時還無法參透,看了就只怕會落的不住渡孤的後果。

《我一直深愛著你》扣人心弦的疑雲氛圍,導演掌控的不錯,有著讓人想隨著影片的進展節奏一窺究竟的好奇。進而抽絲剝繭,翻探深不見淵的人性瓣膜,一層一層把血性人生赤裸裸地袒露在觀者眼前,洞見犀利,毫不留情。故事講述一名被控殺子而身陷囹圄15年的婦女,茱麗葉。出獄之後,一無所有,僅有親妹妹莉亞(從小就被父母洗腦恍若姊姊是個虛映的湖中倒影,並不真實存在過,這樣矇矓的,隱晦的,似有若無的,血親關係)願意伸手接濟。但莉亞的老公卻對茱麗葉有所猜忌防備;連莉亞的稚歲養女也對茱麗葉的忽忽造訪深感不惑,童言童語,卻都是一記記直指茱麗葉不為人知的過往的強力重擊。究竟,茱麗葉身上那件看不透、摸不着的神秘皺紗,是自我保護的輕柔罩衫,還是,模糊視焦的國王僞衣??

全片最令人為之動容的,不是心急如焚的茱麗葉為了自己孩子遭病魔折磨地生不如死,所鑄下的,不可挽回的過錯;也不是莉亞老公對茱麗葉從一開始的排斥不諒解,轉而寬心接納的情緒起伏。而是,兩姐妹之間的那份深厚情誼,不離不棄,不畏人言,相互扶持。或許莉亞的成長背景裏獨缺姊姊茱麗葉的陪襯,而有所憾。但開場戲中,機場大廳裏的一見如故,緊擁入懷,絲毫沒有斷層15年後,乍見的窘迫。這就是手足之愛,牢不可破。儘管茱麗葉冷若冰霜,對眾人的關心也不理睬,全然像是一形單影隻的孤狼,天山我獨行。但遙相輝映著莉亞的積極熱情,一冷一熱,兩相參照,故事張力就多了點餘韻,可供回味。加上飾演茱麗葉的Kristn Scott Thomas演技超精采,內斂低鳴的心底熔漿,不停沸跳,表面風平浪靜,內蘊卻戲肉狂放,脈絡清晰,舉重若輕,實力不凡。

看這樣的片子就是要看演員的表現才最過癮了,如果少了這群出色的演員,我想影片必會沉悶無趣,索然乏味。《錯的多美麗》有張曼玉,《你的樣子》有Julie Christie,而幸好《我一直深愛著你》還有Kristn Scott Thomas,為影片增色不少。
至於我有沒有輕抹淚珠?結尾的那場高潮戲,令人屏氣凝神,壓根就忘了淚腺的存在。看著兩姐妹聲嘶力竭地指控生命的不平和無奈,遙相飆罵爾後相擁同泣時,我的思緒也跟著浮漂在時間果凍海裏,深潛慢划,久久不能抽離戲劇時間。把真實人生的苦悶憂煩縮壓成兩小時的電影片段,火花四迸,酣暢淋漓。劇畢,只輕歎聲,Such is Life!!
搖擺不搖擺?《搖擺女孩》。

日本勵志電影除了嚴肅的命題骨幹之外,總會多了些詼諧的惡搞血肉,讓人看完不乏淚中帶笑,會心感悟。早些年的《水男孩》,去年的《扶桑花女孩》、《永遠的三丁目》,今年則有捨棄台灣大螢幕放演機會,直接促銷價99元發行DVD(了事?)的《搖擺女孩》。故事架構全都大同小異,只是題材顛倒換串,無有差別。但並列相較後,導演功力立見高下,良窳分明。孰良孰窳,端看觀影者的解讀了。

《搖擺女孩》的故事很單純,一群鄉間高中少女,在暑期補修的數學課堂上百無聊賴,獃望著山野的寧謐,臉上拂著從敞開的窗外漂晃進來的夏日暖風,惚惚恍恍,出了神,昏昏欲睡....原本平靜無波的暑假賴活日子,卻因為一場烏龍意外,在這群少不更事的高中女孩们的胸臆間起了陣陣的,JAZZ漣漪夢。甚而一發不可收拾,浪濤洶湧,讓平凡無味的意外插曲逐步演變成令人激奮的集體催眠大事件。
這樣的心路歷程轉變,其實編導可以有更多深刻的勾描,讓劇情流轉更加合情且合理,而不再總是無厘頭KUSO後,不禁令人發問,然後呢?這樣的惘惘不知所措,確實會削弱了劇情張力對觀者心魂的撼動;而人物性格的套式輪廓,也少了鉤住情節的着力點,顯得一切好像都太過輕飄飄了(泡泡糖幻影?),該料猜得到的劇情,大概89不離10。

例如,少女們太輕易的就愛上爵士樂;愛上了之後,又太輕言的說要放棄;放棄之後,又毫無邏輯的倦鳥知返;知返後,有如神助般的追趕上進度,完全沒有空窗造成的破綻罅縫,很密合地就這樣填補劇本所疏漏的缺洞。
又例如,便當中毒意外,立足點不夠明確,動機薄弱,欠缺說服力。抱病心憾的團員们,復原的情況也很理所當然,好像劇本不這樣真空發展,故事就無法延續。但這樣的敘事處理,不免讓人心生偷吃步的疑慮。我只能說,編導和劇中少女一樣,少不更事。而影片的笑點也太老梗,誇張過頭,不過卻真實地印證了日本電影後現代文化的好與壞。好的是,真的會讓人岔出笑來;壞的是,太俗不可耐了啦。

縱使影片一廂情願過了頭,但不可否認的,對爵士樂還不及蕭青陽老師所說的:「.....從來不知道我會愛上爵士樂,沒想到,最近這把年紀了,才清楚地,靈光乍現,原來這就是爵士樂啊,我人生此時的心頭好....」,那個短跑跑道上的生命價值折返點、對人生思辯的就此世界有了全然不同於以往視野的神祕臨界點 。我,爵士門外漢。但影片所擇選的那些首耳熟能詳的(Louis Armstrong)“What a wonderful world”、(Nat King Cole)“L.O.V.E”,都很好聽。配上影片歡快的樂天基調,即便漏洞百出,不過如果別太挑剔,這確是一部輕鬆自在,讓人暫且忘卻煩憂的爵士入門電影。

你心中反拍的爵士節奏,抓住了嗎?一起搖擺吧!!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淺盤台灣。

中國文學作品裏,我很推崇錢鍾書的《圍城》,字數很多,但卻會令人不自覺地,一氣呵成讀完。究竟怎樣的一部通俗愛情小說有如是魅力吸引著對纏綿情慾的勾描深感空無的我(《2046》即便看了3次,還是必看必睡,直入我心的當只有漫淹在影片各個角落的似曾相識的歌劇音樂)?是人性的迂腐、周旋在社會渦輪裏的妒忌疑猜、教育體制下的鉤心鬥角?我想,該是貫穿整部小說的那中心題旨,「圍城」,所透析出的不論是在婚姻價值、文化認同上的內省闡釋,隻字片語:在這圍城裏,外面的人拼了命的想進來,在裏頭的人卻怎麼樣也出不去.....
這兩天,台灣人是團結了,但卻也讓人瞧見了咱们文化養成的低落。圍城,捍衛民族尊嚴的存在,是很自覺的一種意識抬頭沒錯;但是愛跟風的台灣人劣根性格,也在此時表露無遺。逕自地高喊民主自由國度,但表現出來的野蠻衝突,失控,對立,身體秩序的顛倒是非,卻是多麼的荒唐見笑。反襯出淺盤文化深植下的無知、無理、無所求,及人心遭蠹而妖幻成不合邏輯的意妄逐放。台灣勉力持衡的公義和平,鋼筋骨架,一夕之間,徹底崩壞瓦解。磚石,礫塊,煙塵,全碎落在我身旁的空蕪荒地上,悄然無聲,重壓著我,喘不過氣。在這些建材的掩覆下,天地闃然寂靜,刷地,被一種純粹無暇的黑與真空,包圍著。涕淚縱橫的我,不死心,從暗影中的細縫窺見了外頭世界的幽微天光,「一陣混亂」,不禁心頭一凜!!原來,這就是圍城。
凡所有相,皆是空相。這一切都不是真的。
這兩天,台灣人是團結了,但卻也讓人瞧見了咱们文化養成的低落。圍城,捍衛民族尊嚴的存在,是很自覺的一種意識抬頭沒錯;但是愛跟風的台灣人劣根性格,也在此時表露無遺。逕自地高喊民主自由國度,但表現出來的野蠻衝突,失控,對立,身體秩序的顛倒是非,卻是多麼的荒唐見笑。反襯出淺盤文化深植下的無知、無理、無所求,及人心遭蠹而妖幻成不合邏輯的意妄逐放。台灣勉力持衡的公義和平,鋼筋骨架,一夕之間,徹底崩壞瓦解。磚石,礫塊,煙塵,全碎落在我身旁的空蕪荒地上,悄然無聲,重壓著我,喘不過氣。在這些建材的掩覆下,天地闃然寂靜,刷地,被一種純粹無暇的黑與真空,包圍著。涕淚縱橫的我,不死心,從暗影中的細縫窺見了外頭世界的幽微天光,「一陣混亂」,不禁心頭一凜!!原來,這就是圍城。
凡所有相,皆是空相。這一切都不是真的。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寂寞人的寂寞寵物。
我的i google首頁繼觀音大士的納福祈願(新近也增到我的部落格了,請把頁面拖拉至最底層)小工具後,又有了妙趣橫生的新發現→FISH。
玩法是這樣的,透過語法虛擬養了幾條魚,然後三不五時地灑灑飼料,牠們就會蝟集而聚,爭食。魚兒泅水時的搖曳款款,很逼真。彷若回到幼時,到公園朝一巨胖泥塑魚獸投幣後,從魚腹挖空了的凹溝裡,滾落而下的軟細直管容器,那樣的情境。而魚兒爭相奪食的蠻橫直撞,也不住讓人失笑,卻又不帶同情地繼續抖灑手中那一粒粒濁黃的乾料,餵養著。
這個小遊戲裏的魚仔们,狠貪吃,也很能吃,但就是不會長大。牠該是多大就是你目前所見,不會再有所繁增了。你或許會不解,如是的行當能有何樂趣?
我想,非寂寞之人必無法體悟這樣的,滑鼠左鍵猛按,飼料傾出,遇水散化。然後再看魚兒吸哩呼嚕喳喳喳吃個不停,這裡食畢旋又搖擺泅至那兒,心猿意馬,張口貪婪地混著池水把泡爛的飼料全灌入肚.....
獃瞪著如此荒誕而又引人幽思的景況,好生快意!!
訂閱:
意見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