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勵志電影除了嚴肅的命題骨幹之外,總會多了些詼諧的惡搞血肉,讓人看完不乏淚中帶笑,會心感悟。早些年的《水男孩》,去年的《扶桑花女孩》、《永遠的三丁目》,今年則有捨棄台灣大螢幕放演機會,直接促銷價99元發行DVD(了事?)的《搖擺女孩》。故事架構全都大同小異,只是題材顛倒換串,無有差別。但並列相較後,導演功力立見高下,良窳分明。孰良孰窳,端看觀影者的解讀了。

《搖擺女孩》的故事很單純,一群鄉間高中少女,在暑期補修的數學課堂上百無聊賴,獃望著山野的寧謐,臉上拂著從敞開的窗外漂晃進來的夏日暖風,惚惚恍恍,出了神,昏昏欲睡....原本平靜無波的暑假賴活日子,卻因為一場烏龍意外,在這群少不更事的高中女孩们的胸臆間起了陣陣的,JAZZ漣漪夢。甚而一發不可收拾,浪濤洶湧,讓平凡無味的意外插曲逐步演變成令人激奮的集體催眠大事件。
這樣的心路歷程轉變,其實編導可以有更多深刻的勾描,讓劇情流轉更加合情且合理,而不再總是無厘頭KUSO後,不禁令人發問,然後呢?這樣的惘惘不知所措,確實會削弱了劇情張力對觀者心魂的撼動;而人物性格的套式輪廓,也少了鉤住情節的着力點,顯得一切好像都太過輕飄飄了(泡泡糖幻影?),該料猜得到的劇情,大概89不離10。

例如,少女們太輕易的就愛上爵士樂;愛上了之後,又太輕言的說要放棄;放棄之後,又毫無邏輯的倦鳥知返;知返後,有如神助般的追趕上進度,完全沒有空窗造成的破綻罅縫,很密合地就這樣填補劇本所疏漏的缺洞。
又例如,便當中毒意外,立足點不夠明確,動機薄弱,欠缺說服力。抱病心憾的團員们,復原的情況也很理所當然,好像劇本不這樣真空發展,故事就無法延續。但這樣的敘事處理,不免讓人心生偷吃步的疑慮。我只能說,編導和劇中少女一樣,少不更事。而影片的笑點也太老梗,誇張過頭,不過卻真實地印證了日本電影後現代文化的好與壞。好的是,真的會讓人岔出笑來;壞的是,太俗不可耐了啦。

縱使影片一廂情願過了頭,但不可否認的,對爵士樂還不及蕭青陽老師所說的:「.....從來不知道我會愛上爵士樂,沒想到,最近這把年紀了,才清楚地,靈光乍現,原來這就是爵士樂啊,我人生此時的心頭好....」,那個短跑跑道上的生命價值折返點、對人生思辯的就此世界有了全然不同於以往視野的神祕臨界點 。我,爵士門外漢。但影片所擇選的那些首耳熟能詳的(Louis Armstrong)“What a wonderful world”、(Nat King Cole)“L.O.V.E”,都很好聽。配上影片歡快的樂天基調,即便漏洞百出,不過如果別太挑剔,這確是一部輕鬆自在,讓人暫且忘卻煩憂的爵士入門電影。

你心中反拍的爵士節奏,抓住了嗎?一起搖擺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